Translate

2021年6月25日星期五

改變口罩垃力點,有效防止口罩下滑

口罩、汗水與疫情

     最適宜冠狀病毒的是冬天,東南亞卻於今夏,一旦有疫情爆發就特別來得迅猛,台灣在人人都戴口罩的狀況下亦是如此。冬與夏最大的分別在於汗水,只有在夏天人們才有要抹去面部汗水的需求,一旦社區存在感染者,這都會變成了一個危險的動作。汗水會令口罩潮濕,眼鏡、囗罩容易下滑;導致帶原者污染自身體外的範圍擴大,汗水!更加會令到戶外工作的人員的防疫自主管理,變成天方夜譚,等各種問題。總覺得汗水是病毒傳遞與受接的高效媒介。

     在人人都戴口罩的前提下,氣溶膠傳播基本上已經得到有效的阻截,就只有接觸同家戶傳播的可能性較高。耳朵長得不是偏高的人仕,口罩、眼鏡都會容易下滑,特別是在講說話及面部帶著汗水時,下滑現象更加明顯,這個時候人們就會用手去托扶(防疫記招上部長就有常摸口罩及其成員托眼鏡的動作)。一個帶原者在口和鼻子都處於口罩的包裹下,而引致口罩內同邊緣上的病毒量大增,再加上汗水的粘著作用下,帶原者一旦摸過自己的口罩後,與健康的人交叉摸了同一物件,健康的人一旦在沒有清潔手部而去觸摸自己的口罩或眼鏡,就有機會觸及到面部,如果面部受到污染,當清潔面部時,水的流向有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可想而知。在社區存在感染者其間,手在清潔前最好是眼鏡丶口罩及面部都不要觸及,確保自己的面部整體不受污染。

        最常用的醫護口罩設計上并沒有顧及到耳朵長得不是偏高的人群,對於這群人口罩的上掛帶連接耳朵所構築起來的拉力點不合常理,口罩容易下滑,在沒有照顧到這人群的口罩出現前,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解決的方法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PutPoLoP2E

        在社區一旦出現疫情的時候,一家人在用餐時不旦要用公筷(最好是專属),而且用餐過程不應交談。香港有個案例,外傭確診,她只傳染了一個嬰孩,而戶主夫婦並沒有被感染(應該是他們沒有與傭工同卓用餐的緣故)。有熨衣服習慣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;在熨衣服時交談,有機會在衣服上出現幾點口水印,較大的才可以看到,看不到的應該有不少。這說明人在講說話的時候,多少都會有飛沫飛淺出來。這個案例是因為帶原者的載量較少,通過接觸這種間接方式不致令戶主夫婦感染。但如果帶原者的飛沫通過餸菜傳遞到對方的口中,這種傳受方式的後果,一定會是相當嚴重的。不旦筷子丶茶杯、毛巾等在防疫其間都不應共用。

     記得一年前,江守山醫師曾講到,在日本有兩組感冒患者,一組服藥,另外一組不用藥,卻常泡溫泉,最後他們的痊愈時間基本上是相同的。我想有沒有必要深究下,新冠患者的體溫常處在那種溫度下,對他們的康復治療是最好的。

     處在病毒已踏上不斷演變進程的當下,終觀世界,就好像除了疫苗就沒有別的出路。想當初新冠剛出現時就能重視疫苗般的重視快篩的研發,今天又會是怎麼樣。如果能夠做出快捷、准確、方便如驗孕棒一樣的快篩,其重要性不會亞於疫苗。如果有這樣的快篩出現,疫情有可能在當地爆發嗎?在台灣這次抗疫過程中,在疫情緊張的時候,就突顕了快篩的重要性。我們不希望與病毒共存,亦沒有任何理由將命運只壓在單一的,存有诸多不確定性的疫苗上,在存有其它可行性的選擇下,多條腿走路會更踏實。

     看到近日台灣疫情持續放緩,心感安慰,衷心希望台灣的疫情盡快得到解決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趙太上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1–6-25